社论:中美贸易战雨过天未晴

美国与中国就关税战课题,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两天的会议。双方达致休战协议,美国把对华关税从145%降至30%,而中国则把反制关税从125%降至10%,为期90天。两国将在这90天内,对关税课题进一步协商。

双方的休战协议,比外界预期的来得好,尤其是关税下调的幅度。两国谈判代表在会议后也表示,他们在关税课题上,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然而,中美只是按下暂停键。双方在休战期间的博弈以及谈判结果,仍然充满变数。

美国与中国分别是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自4月以来,两国在关税课题上互不相让,使全球经济处于高度不确定的态势。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和10%的“基准关税”。受影响的国家与地区据说纷纷排队要与美国商讨减税措施,唯独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引起特朗普极大的不满。

4月9日,特朗普宣布暂缓对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90天,但把中国排除在外,并调高对华关税至145%,等同于贸易禁运。中国也不示弱,对美国的极限施压进行反制,除了把对美关税调高至125%,也把多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并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以切断美国的稀土供应。

关税战对两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冲击。在美国,市场对关税措施以及经济衰退的忧虑,推高债券收益率,促使特朗普对中国以外的贸易伙伴,暂缓实施对等关税。此外,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税收,导致美国超市的货源供应,开始出现短缺的现象。在中国,关税措施加剧外资企业的外流与失业问题。即使双方都不愿意示弱,但都有谈判的需要与意愿。最终,他们选择在第三国瑞士会晤。

虽然日内瓦会议取得比预期好的成果,但是美国要消除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以达致“平衡贸易”的目标,仍然面对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互信基础薄弱,中国要美国撤除高端技术的出口限制,也不太可能。

领导美国谈判代表团的财政部长贝森特指出,美中双方都有共识,要在经济关系方面避免全面脱钩。不过,他在会议后接受媒体访问时强调,基于“关键需要”的行业,有必要实施“战略脱钩”,而有效率的供应链比不上有韧性的供应链。

特朗普出台的高额关税措施,颠覆战后的全球分工架构,也影响互通有无的贸易体系。特朗普政府利用关税工具,促使企业回到美国投资设厂,并通过出口管制,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中国为了避免美国的卡脖子行为,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在人工智能与电动车等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加剧美国的忧虑。关税战成为美中战略竞争的倒影,不仅影响两国的供应链与经济,也波及其他国家。

特朗普在关税措施方面,采取一贯的威慑与恐吓作风,漫天开价,以在谈判中先声夺人。他也反复调整关税的策略,让对手难以捉摸。贝森特形容这是博弈论中的“战略不确定性”,并指在制造谈判筹码方面,没有人能超越特朗普。

但这也意味着关税战的演变,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各国和企业难以从事长期的筹划,供应链会继续受到干扰,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势必更为动荡。

日内瓦会议固然为美中的紧张关系降温,但两国的战略竞争方兴未艾。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与安全局星期二发布公告,加强全球半导体出口管制,包括在全球任何公司使用华为昇腾晶片,都属于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这只是两国竞争的冰山一角,预示着双方在休战期间的关税谈判,将面对艰巨的挑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