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的关税战没有吓倒世界,相反成为世界各国通过寻找替代方案,来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和走向战略自主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中美关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本质上与世界经济治理体系走向“去美国中心”的大趋势相符合。
中美在日内瓦的关税谈判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大幅度降低加征关税率。不少评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无法继续承受中国的报复性关税,是中国的胜利;有的则认为中国经济受到特朗普关税战冲击很大,也想尽快找到出路的结果;还有的则认为,中美关税谈判将是一个漫长过程,未来扑朔迷离。毫无疑问,此次进展是中国坚持对不合理的超高关税“奉陪到底”进行斗争,与坚持在平等基础上对话解决争端的双规路线的胜利。与此同时,笔者认为须要跳出中美关系的双边框架,不应该简单定义为哪一方胜利,或者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而要看到此次中美谈判的结果,也是国际关系大变局大势所趋的必然性,是国际社会的理性和良知的胜利。
特朗普关税战推动各地区战略自主意识的大觉醒,引发新一轮地区一体化浪潮的兴起。以拉美地区为例,经济上长期以来依赖美国程度高,相反地区内贸易比重仅为15%。特朗普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感加剧,战略自主的诉求正在成为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拉美地区人口超过4亿,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地区一体化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拉美地区与亚洲近年来经济关系的日益升温,为他们开辟发展新机遇。中国已经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是智利、巴西和秘鲁第一大贸易伙伴,该地区五个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南美洲12国对中国的贸易额,已经是这些国家对美贸易额的1.5倍;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也日益成为他们的重要贸易伙伴。2025年4月,智利总统博里奇在访问巴西时,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横贯南美洲的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从巴西经巴拉圭、阿根廷到智利,这将会让从巴西商品运往亚洲时间缩短10天。
2025年5月13日,中国—拉美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巴西总统卢拉、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智利总统博里奇三位元首亲自到访北京参会,17位部长到会。与拉美相比,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地区,在经济一体化上又有新的进展。2024年,中日韩峰会重启,今年时隔多年中日韩经济贸易部长会谈重开,并且同意就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加快讨论。
中日韩都是20国集团成员国,世界主要经济体,三国贸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约1万零377亿新元)。去年年底,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3.0版谈判结束,这意味着2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出现。在当前世界经济中,最缺乏的就是市场,特朗普的关税风暴会进一步加速本地区市场一体化,产业链重组也会加快。
美国一直以来试图通过强压,让同盟国家在经贸谈判中让步妥协的办法,此次没有奏效,这意味着美国同盟国的战略自主也在演进。以美日关税谈判为例,特朗普政府曾经试图首先让日本妥协,从而可以对他国(特别是中国)产生示范效应。战后日美贸易谈判中,最终都是以日本方面让步告终,无论是1980年代的《广场协议》还是1990年代的美日结构谈判。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可以用提供安全保障作为筹码让日本妥协。
然而,正如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美国朝令夕改,今后还可能随着市场和通胀变化而变化,90天暂缓征税可能会延期也可能提早结束。对于日本等同盟国来说,面对的是一个变化无常的美国,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但是同盟的本质在于确定性的获得。
这意味着美国同盟国将不得不寻找新的替代确定性来源。第一是在本国国内寻找确定性,面对特朗普要求将工厂搬到美国的压力,丰田公司决定维持六成生产能力留在国内。第二是在本地区寻找确定性,日本已经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且积极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进程。第三是在全球层面寻找确定性,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日本国会正在讨论,要通过一个支持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决议案展示决心。
特朗普的关税战没有吓倒世界,相反成为世界各国通过寻找替代方案,来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和走向战略自主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中美关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本质上与世界经济治理体系走向“去美国中心”的大趋势相符合。
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