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中美战略对峙下 特朗普2.0肆意出牌 台湾成待价而沽筹码

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高举孤立主义旗帜,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不少观点认为,两强僵持最终必然触及台湾问题,美国“弃台论”“约束赖清德”等声浪也甚嚣尘上。受访学者认为,特朗普不会轻言放弃台湾这个关键筹码,但必然会要台湾支付更多“保护费”,而台海代理人战争的风险也将持续升高。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星期任满100天,中美关系因关税战降至冰点,各界纷纷将目光转向台湾海峡。

这个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曾在2021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形容为“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上星期,《经济学人》再度以封面文章警告,一场关于台湾的强权危机即将到来。

文章分析,随着北京持续以军事与灰色地带手段对台施压、美国威吓力逐渐丧失,台海局势正面临关键转折,而特朗普为了避免与中国发生核冲突,可能选择让台湾逐步落入中国大陆势力范围,甚至与北京达成实质等同放弃台湾的协议,进一步动摇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与民主防线。

这段分析被不少台湾媒体解读为对美国“弃台论”的警告。

另一方面,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网站上星期四(5月1日)刊登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奇夫维斯(Christopher S. Chivvis)、沃海默(Stephen Wertheim)题为”特朗普应该管管台湾”(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的文章,直指台湾赖清德上任后不断强调台湾主权独立地位,虽有助巩固自身支持,却也提升北京动武风险。

文章建议特朗普应仿效小布什时期做法,敦促台北克制以维持台海稳定,避免美国被卷入战争。

赖清德去年上任以来,维持前任蔡英文时期的论述,主张“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今年3月又明确将中国大陆定义为台湾《反渗透法》所指涉的“境外敌对势力”,并发布因应台湾面对国安及统战威胁的17项策略。北京对此强烈不满,4月初再次进行围台军演。

在台湾《财讯》杂志星期三(5月7日)刊登的专访中,赖清德强调如果不是不得已,他不会做这样的定位,并指中国大陆近年持续对台进行武力威胁与统战渗透,导致台湾近年来涉共案件激增。去年有逾60人遭起诉,包含大量现退役军人,且出现多个被视为战时内应的组织,情势日益严峻。

他星期四(5月8日)出席台湾外交部举办的欧战胜利80周年纪念茶会时也再度强调,珍视和平,就不能坐视侵略,并指台湾与欧洲,正共同面对新极权集团的威胁,呼吁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们与国家,务必在风险成为危机、危机变成向外扩张的野心前,紧密团结起来,让侵略者的野心毫无可乘之机。

但在中美僵持不下之际,台海情势又持续升温,加上美国“弃台论”甚嚣尘上。自4月下旬以来,共有三项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对美国信任与安全承诺的信心明显下滑。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4月25日发布的调查指出,认为美国形象正面的台湾民众比率从去年7月的54.3%降至33.5%。台湾军方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民调也显示,仅14%受访者相信美国一定会军事介入台海。

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肖像”计划调查则发现,仅33.4%民众认为美国讲信用,为历来最低,并有逾六成民众担忧中美可能达成损及台湾利益的协议。

计划成员之一的台湾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员吴文钦5月2日在公布民调的研讨会中坦言,整体而言,台湾民众对于特朗普的新政感到悲观。

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高举孤立主义旗帜,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不少观点认为,两强僵持最终必然触及台湾问题。(法新社档案照片)

特朗普对台政策模糊 民众对美信任度大跌

多数观点认为,台湾民众对美国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源自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台湾的态度可谓并不友善有关。

特朗普自去年11月当选以来,就对是否在战时保卫台湾持保留态度。他2月在首场内阁会议上,被问到在他任内北京是否就不会攻台时强调,他从不对此发表评论,不会对任何这类事置评,“因为我不想让自己陷入那样的处境”。

除了政策上对台并不友善之外,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也至今悬而未决。这些迹象显示,对台关系似乎并非特朗普的优先事项。

不过,相较于特朗普本人,美国国会与特朗普政府的国务院在友台论述上,与前任拜登政府时期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异。

例如,美国4月23日首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批评北京“滥用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试图孤立台湾,扭曲他国政策并限制他国选择。

美国众议院星期一(5月5日)先后无异议通过《台湾保证实施法案》《台湾国际团结法案》。

根据法案内容,前者将授权美国国务院定期检视与台湾交往所自我施加的限制,并列出解除的计划,被视为2020年《台湾保证法》的强化版;后者则强调联大第2758号决议并未处理台湾与台湾人民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并要求美国运用影响力及话语权,抗衡北京在国际组织中关于涉台决议的主张。

但法案还须经众议院、参议院通过文字一致的版本,再由总统签署,才走完立法程序。

然而,在特朗普大权独揽且政策随时上演“发夹弯”的状态下,国会与外交部门的友台态度,恐怕难以代表特朗普本人的意愿。因此,特朗普究竟如何看待台湾,仍旧是影响美台关系乃至台海情势的关键。

在中美僵持不下之际,台海情势又持续升温,加上美国“弃台论”甚嚣尘上,自4月下旬以来,共有三项民调结果显示,台湾民众对美国信任与安全承诺的信心明显下滑。图为4月1日,中国大陆进行围台军演时,台湾基隆港飘扬着一面“中华民国”国旗。(法新社档案照片)

台湾对特朗普而言 学者:“很重要的棋子”

台湾中研院院士吴玉山5月2日在“川普(特朗普)2.0的百日变局:挑战与展望”座谈会上,接受《联合早报》提问时进一步指出,对于特朗普而言,台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棋子”。

吴玉山研判,特朗普会非常小心地打台湾牌,“那你说会不会弃台?我觉得台湾是这么重要的一个棋子,他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可是另外一方面,你说他是不是就把它(台湾)一直摆在这里,然后用最大的力量来捍卫它?当然也就不会,因为你(台湾)也就是一个棋子。”

吴玉山也提到,从美苏冷战的历史可以看见,两大核霸权避免正面冲突,而是会透过韩战、越战、苏阿战争这些“代理人战争”削弱彼此。因此,如果台海出事了,美国是否直接介入,对台湾而言,战略意义(strategic implications)就有很大的不同。

或引发代理人战争隐忧

台湾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吴介民也在同场问答时,呼应了吴玉山的说法,认同代理人战争确实是台湾必须非常小心处理的问题。

但他认为,中美代理人战争风险不能单看台湾,而是要看整个西太平洋。 “如果这么看的话,其实南海(南中国海)也蛮紧张的,然后东海(也蛮紧张的)。所以为什么会有一个说法就是‘台湾有事日本有事’,那个就是整个区域的连动性。”

吴介民指出,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双方对于战备与吓阻各方面,都会有更谨慎的考虑。

在特朗普祭出对等关税后,身兼民进党中央中国事务部与新境界智库咨询专家的吴介民,在4月6日率先提出“脱中入北”策略,强调台湾要继续将资本脱离中国大陆,凭借科技制造实力立足欧美、日本等全球北方国家之列。

之后,他赢邀在民进党中常会,以“解放日关税:解题与方案讨论”为题进行专案报告,“脱中入北”的论述更在会中获得赖清德的赞同。

外有特朗普索求无度 内陷政党对立治理困局

由于台湾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重镇,同时又长期对美贸易顺差,特朗普在去年选举以来便多次指控台湾偷走美国的晶片生意。

尽管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3月3日与特朗普在白宫共同宣布台积电在未来数年内将加码投资美国至少1000亿美元,但一个月后,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时,台湾仍被征高达32%的关税。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3日在白宫共同宣布台积电在未来数年内将加码投资美国至少1000亿美元。但一个月后,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时,台湾仍被征高达32%的关税。(路透社档案照片)

此外,特朗普也曾多次强调台湾的国防支出不够,应该提高到经济生产总值(GDP)的10%。

种种迹象显示,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美国必将要求台湾付出更多。

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前总裁韦恩斯坦(Kenneth R. Weinstein)4月底应邀在台湾大学演讲时就坦言,特朗普政府不愿再为其他国家的国防与安全埋单,欧洲的军费也已显著增加,尤其德国新政府已开始实施新的防务预算计划。

他说,台湾应该效法德国、以色列的例子,理解“台湾的防卫,是台湾自己的事,美国会提供协助,但台湾必须展现自我防卫的决心与能力”。

他强调,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台湾的直觉反应就是自我防卫做得不够,现在若台湾犹豫、退缩、害怕,就只会强化特朗普的既有印象。

韦恩斯坦建议台湾政府,尽快提出大胆、现实、具体,且考虑到美方关切的方案,就像台积电赴美投资的决定一样,与美国谈谈新的武器采购方案,甚至加入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液化天然气(LNG)开发计划也会是正确的决定。

除了特朗普带来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外,台湾内部政局高度对立的情势持续升温。民进党政府处在少数执政的结构下,想进一步提高国防预算,却在立法院受到在野阵营牵制,进而引发美方疑虑;由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抛出针对在野党立委的“大罢免”行动,也进一步激化朝野矛盾。

《经济学人》上星期的文章也提到,台湾政府政治失能,成为中国大陆灰色战术企图利用的弱点,而赖清德的强硬反渗透政策,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撕裂,让北京有机可乘。

学者:对北京而言 未到真正摊牌时刻

对此,旅美台湾学者、美国得州山姆休士顿(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撰文指出,台湾最大的问题不是军事弱,而是内部分裂。当台湾社会持续陷入对抗与表演政治,没有一套持续性的安全共识与危机准备机制,中美双方的对台策略,都只会更加地忽视台湾的利益。

但他认为,对北京而言,真正的摊牌时刻其实还未到。特朗普虽不愿打仗,但他不按牌理出牌、无视国际结构的行为仍带有风险,北京对这种“难以掌控”的变数仍有顾忌。

他推断,北京真要对台采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动,很可能会等到2029年1月特朗普卸任之后。届时国际压力更小、美国更疲弱,采取行动的风险更低、代价更小,台湾问题将真正进入“无忌惮”阶段。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