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美贸易战升级,导致中国的塑料工厂被迫寻找美国以外的原材料供应商。目前尽管两国暂停对抗,但中国买家仍不愿重新转向美国供应商,凸显全球两大经济体恢复商业联系的困难。
丙烷是一种液化石油气(LPG),可用于取暖和生产塑料制品。中国是美国丙烷仅次于日本的最大客户。今年4月中美两国互加贸易关税后,中国买家负担不起美国丙烷而被迫寻找其他来源。丙烷(propane)在美国市场价格暴跌。
据彭博社报道,尽管中美两国调整了关税,为期90天,但多位贸易商表示,中国买家仍担心贸易战卷土重来,因此对重启采购持谨慎态度。
贸易商透露,截至上周,中国丙烷脱氢(PDH)装置,即将丙烷转化为塑料基础原料的设施,仍主要从加拿大和阿拉伯湾地区采购货源。
他们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买家逐渐适应替代供应渠道,成交价与基准价格的溢价也在缩小,这可能显示出卖方希望长期获得中国订单的意愿。
报道指出,本月初,由于市场对替代货源,即非美国产丙烷的需求非常旺盛,竞争激烈,导致产品溢价一度高达每吨70美元,但现在这类溢价有所下降。
货运分析公司Vortexa的美洲市场分析主管哈特克(Samantha Hartke)对彭博社出,在当前10%的关税水平下,中国用美国产丙烷的利润“并不可观”,大约每吨仅为20美元。她说:“除非美国丙烷价格下降,或东亚地区替代货源价格上升,否则美国产量不会流向中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