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全国大选落幕,参选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依旧热闹,胜选的谈未来计划,败选的聊心得与展望。
舆论场从不打烊,从大选前的造势和骂战,到大选后的新一轮耕耘,政治人物越来越习惯在IG、脸书等社媒上放开声量,图文并茂地表达观点,随时随地同网民开一场数码群众大会。
放眼世界,从政者抢占社媒阵地早已是大势所趋。看向西方,美国总统特朗普无疑是玩社媒的一把好手,常常一天发数条贴文透露政策动向,还自己创办社媒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望向南方,在不久前的澳大利亚大选,为获更多华人选民支持,中国社媒小红书成为政党宣传的热门宝地,甚至有参选人在小红书发3万份农历新年红包,要吸引更多粉丝。
从过程中看,社媒发帖方便快捷、无须经过繁杂审核;从结果上看,社媒内容可以不那么官方,能快速拉近与选民的距离。无论是曾身陷“陌生人”舆论风波的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还是最初名不见经传、最终保住按柜金的无党籍参选人劳家强,都没有忽视社媒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但从政者入驻社媒,真的离我们更近了吗?大多从政者的社媒账号下藏着一支专业团队,用户看到的也是经政治考量与算法推荐的内容。毕竟政治人物须精心经营形象和追求更大声量,类似追星圈所说的“人设”和“出圈”。社媒环境下的从政者在这方面与明星类似,更追求将真人品牌化,在一条条贴文中,打造一个更易被点赞和转发的“数码神像”。
那看起来没有团队就是真实吗?这或许是特朗普畅快直言、朝令夕改的灵感。他乐于宣传自己的真实不被阉割,却用泛滥的信息掩盖真实,进一步削弱民众的判断力。他也习惯用社媒谈政策“试水温”,带动粉丝把封号、点赞等社媒操作当政治反馈,实则模糊政治逻辑和社媒逻辑。可社媒平台并不民主,反而有制造同温层的风险。
当然,选民心如海底针,因时因地而不同,新加坡选民有自己的一套性格。南洋理工大学对千余名国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政党若频繁通过社媒散播信息,会让关注政治的选民更热情,但也让不关注政治的选民更冷感,这在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中甚至更明显。或许从政者有时也摸不着头脑,要不要宣传?要怎么宣传?不说就没法出圈,说多了又可能过火,政治宣传若是把人心都弄丢了,可就得不偿失。
咨询公司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4月底做的网络调查,或许能提供一份答案。这项针对新加坡选民的调查发现,有关执政党与反对党相互指责等政治风波声浪虽大,却不会动摇选民心中那杆秤。国人最关注的仍是生活费、消费税等民生问题。这反映出大多数国人务实的心态,也为本地政党指了条须脚踏实地的路。
或许,对政党和民众而言,拨开数码和算法的迷障,平等地看见真诚的心,或精准地抓住真实的利,才是社媒信息洪流中的一条归航指南。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