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美经贸会谈谁是赢家?

中美日内瓦会谈前,外界设想过很多不同版本的结果,但很少有人料到,中美关税战的第一场磋商,打开了最出人意料的小概率剧本。

中美星期一(5月12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大幅互降关税,除了直接取消91%的“情绪化关税”,双方也对“解放日”后对彼此祭出的34%关税中的24个百分点,按下90天暂停键,只保留10%。这意味着本届美国政府对华加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中国对美加征的关税则从125%降至10%。

不仅如此,中美元首的接触也重新提上议程。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一称,这场富有成效的会谈实现了美中关系“全面重启”,并暗示他可能在本周与中国国家主席国家领导人通话。

这样的结果,恐怕连参与会谈的美国财长贝森特都没有预料到。中美上周官宣日内瓦会谈安排后,贝森特在受访时还很保守地管理外界预期,强调这只是初步会谈,双方会去商定要谈论的内容,“而非达成重大贸易协定”。

那两天在瑞士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的官邸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双方是怎么谈的?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后,因为特朗普一句中国愿意全面开放市场“对统一与和平有利”的话,一度引发猜测,台湾是不是沦为谈判桌上的交易筹码,华盛顿为了同北京达成协议,把台湾卖了?为此,美国在台协会特别发表声明,强调特朗普的发言是“针对中美贸易关系”,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没有改变,历经数十年和不同政府,始终如一。

台湾议题会不会成为中美未来磋商和博弈的一部分,谁都说不好,不过日内瓦会谈用台湾做筹码的可能性较小。但外界抓住这些蛛丝马迹深入解读,一方面是因为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找到中美出人意料达成共识的原因,从而研判双方未来动向,或通过分析这场博弈,为其他国家同美国的谈判找借鉴。

日内瓦会谈后,外界也免不了从谁赢谁输、谁让步的视角去看。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北京在华盛顿极限施压下猛烈回击,成功识破特朗普虚张声势,换来美国大让步。也有观点认为,因为北京表现出真诚的谈判意愿,除了下调关税,还暂停或取消了非关税报复措施,美国才愿意同中国达成“休战”协议。

中美经贸团队第一次接触取得这个结果,双方都保全了面子,又顾到了里子,其实是双赢的。如果真要说谁是赢家,那便是务实与理性了。

日内瓦会谈采取了高度秘密的闭门方式进行,双方会前都没有释放会谈议程、讨论方向的消息,也没有隔空放话要价。会谈没有允许媒体拍摄,官方也没有发布任何会谈现场照片。各路媒体那两天蹲守在谈判地点外,都没有拿到任何关于谈判桌上的影像或消息。中美在会谈后分别向媒体吹风,但都没有在步调一致发布联合声明前,透露任何声明消息,就连经常口无遮拦的特朗普,也没有抢先在社交媒体上放风。

回想起来,2021年3月中美在阿拉斯加举行拜登执政后的首场中美高层对话,当时的情况很不一样。双方在媒体面前公开对撞、唇枪舌剑,罕见出现许多偏离传统外交辞令的口气强硬大白话。那次接触不仅没有换来有效破冰,反而加重了双方的芥蒂。相比之下,中美这次都没有把会谈当成政治表演,而是务实地关起门来谈。两天的磋商必定有过激烈交锋,但避开“观众效应”的干扰,为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创造了条件,也为理性的妥协和让步创造了空间。

有战略学者也把这次中美达成“休战”,归因于特朗普政府内部务实派的抬头。此次美方负责领衔与中国谈判的是出身华尔街的财长贝森特,他在去年11月被官宣为财长提名人选时,华尔街就松了一口气,认为他将为特朗普较为极端的经济议程带来一些缓冲。外界也认为,在对华政策上,他将采取务实但不妥协的立场。此次特朗普派出贝森特与中国谈判,而非主张脱钩的贸易强硬派纳瓦罗,显示特朗普身边不同的声音中,务实派的占了上风,或至少在目前更符合特朗普个人的倾向。

这场务实谈判的背后,也离不开双方都面临的现实困局。“解放日”以来,美股剧烈波动、债市激烈反抗、通膨风险高涨、经济衰退风险上升,让特朗普政府很是尴尬;中国同样面临外贸工厂倒闭潮和失业潮的风险。这些现实逼迫中美更理性地走向谈判桌,达成了目前的“休战”共识。

不过,这只是一个起点,双方只是回到“解放日”前,中美贸易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两国还会在下来的谈判中,最大程度争取本国利益,剧本也随时会改写,未来90天的磋商若无法延续理性与务实,仍然可能功亏一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