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任罗马天主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在星期天(5月18日)举行,台海两岸围绕教廷的外交战早已悄声展开。北京通过贺电递出橄榄枝的同时,也在“教宗空窗期”自行选出主教,测试梵蒂冈对主教协议的态度;台湾赖清德未能参加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则再次掀起台梵关系生变疑虑。
罗马天主教枢机主教秘密会议上星期四(8日)选出69岁、同时拥有美国、秘鲁双国籍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为新任教宗,名号为“良十四世”。这也是天主教历史上的首位美籍教宗。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开始加强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而梵蒂冈作为台湾在欧洲的唯一邦交国,自然成为两岸对欧外交角力的重点战场。
不过,中国大陆对教廷近期态度相对低调。已故教宗方济各4月逝世时,大陆是由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哀悼,且未派员参加方济各的葬礼。
在选出新任教宗的空窗期,中国官方天主教会举行两场主教选举,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吴建林当选上海教区辅理主教;河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建林担任河南新乡教区主教。
根据2018年签订的《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精神,中国官方教会可以自行推选及任命主教,并将新当选的主教名单送往梵蒂冈交由教宗批准。但这两场选举意味着,在教宗人选未定之际,中国官方教会依旧自行推选主教。
良十四世获选为新任教宗后,中国官方天主教会则罕见地在上星期五(9日)发贺电。不过,相关贺电内容很快便在中国官方教会官网下架。
对于教廷未来对华政策,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星期二(13日)在台湾大学一场座谈会上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分析,就他所知,教廷与中国已存在长时间的互动,私下也已达成许多客观理解(neutral understanding),因此对华政策应具有延续性,不会因教宗的出身而有所不同。
台湾辅仁大学意大利语文学系主任张孟仁接受本报采访时则分析,良十四世出身美国,北京对此必然有所疑虑,因此在教宗更替之际,快速推动主教任命行动,“非常明显是在测试这位美籍教宗的耐心”。
他说,良十四世的生长背景主要是在美国,且过去担任的职务,在对外事务方面涉入不深,因此对华政策上可能相较方济各来得更审慎。
但张孟仁也提到,新任教宗立场居中,未来内阁人事可能会在保守与革新派间取得平衡,现任教廷国务卿、枢机主教帕罗林(Pietro Parolin)的影响力可能延续,特别在中国事务上仍具参考价值。
另外,去年5月赖清德就职台湾后不久,帕罗林就提出,梵蒂冈希望在中国大陆设立常设办事处。这不仅被视为梵蒂冈有意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也引发台梵关系生变的疑虑。
因此,张孟仁认为,帕罗林是否续任教廷国务卿,或由帕罗林的人马接任,相信也将是教廷对华政策、台梵关系走向的观察重点。此外,若新任教宗延续主教任命协议,快速承认陆方在教宗空窗期选出的主教,对台湾将是一大警讯。
对于新任教宗如何看待台海两岸,台湾前驻教廷大使李世明上星期任满返台退休,接受台媒访问时回忆,过去与良十四世互动,对方很清楚两岸的体制区别,令他印象深刻。
但在方济各逝世后,台北就全力交涉希望让赖清德亲赴梵蒂冈出席葬礼,可最终不论是方济各的葬礼,或是这星期天的良十四世就职弥撒,均由前副总统陈建仁担任特使参加,并由现任外交部次长吴志中陪同。
之前,2005年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同样为民进党籍的时任台湾陈水扁得以出席葬礼。 2013年,方济各就任时,国民党籍的时任台湾马英九也赴梵蒂冈观礼。
张孟仁分析,从当前教廷结构,以及良十四世的折衷色彩来看,赖清德未能出席就职弥撒,也在预期之中,但愿意让台湾代表团前往观礼,甚至会在星期五接见台湾代表团,也算是扛住一定压力。
他坦言,目前的教廷不太可能承担让赖清德踏进梵蒂冈的压力,而陈建仁在蔡英文首次执政时就担任副总统,深谙台湾外交脉络,并具宗教背景与语言优势,相信会是接下来作为维系台梵外交的不二人选。
陈建仁是天主教徒,曾在2010获梵蒂冈册封为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及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勋章爵士。因此,自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后,陈建仁一直是台湾对教廷外交的重要人选。他也曾六度晋见方济各,并获方济各亲自颁授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