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为双方激烈的关税战赢得90天“休战期”,不过战略学者对两国在90天内达成重大协议并不乐观,认为在中美脱钩的趋势下,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美本月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宣布大幅互降关税,特朗普政府将原本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调降至30%,中国对美商品加征的关税则从125%下调为10%。双方将在90天里继续谈判,以达成更全面的协议。

对于中美下阶段磋商,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美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星期二(5月27日)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现在不是做交易的问题,而是怎么样防止进一步脱钩的问题。”

他指出,中美脱钩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就已开始,这个趋势在美国前总统拜登执政时期进一步加剧并持续至今,“在这种背景下,双方达成大的交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赵穗生认为,如果中美领导人能够会面并谈得很好,双方达成协议“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这是因为特朗普看重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希望强人领袖能尊重他,并对中国国家主席国家领导人有好感。

赵穗生说:“如果两人见面能谈得很好,能够来电,基本上本身就是一种协议(deal)。”

他研判,中美领导人最有可能在今年10月底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会面。“如果能在这之前那就更好。中国领导人原来强调一步一步来,最后到高峰会,如果愿意跨越这个程序直接跟他(特朗普)见面,他会觉得中国做了很大让步。” 

特朗普今年以来多次表达想和国家领导人接触的意愿,甚至称愿意飞到北京见面。

对于中美元首能否尽快实现会晤来扭转两国关系态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南学院研究办公室主任查道炯受访时指出,对比当前和特朗普的第一任期,中美两国的领导人没有改变,双方的决策逻辑和团队也没有太大变化;中美在设法沟通,但元首要实现会面,“前提是双方必须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至于中美下一步经贸谈判,查道炯认为,双方面临多重问题,包括美中分别加征的30%和10%关税要怎么处理,处理的逻辑又是什么,“这个逻辑非常重要,因为双方都要对各自国内有所交代”。

他也指出,90天时间是否能让中美都感受到关税带来的“疼”也是一个问题;此外,中美之间还有现任特朗普政府上台前的历史遗留关税,这些关税又要如何处理。

特朗普政府目前对华加征的30%关税中,有20个百分点与芬太尼问题相关,查道炯认为,双方围绕这个问题的磋商也会棘手,因为药物滥用的成因复杂,而降低药物滥用又无法有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

赵穗生和查道炯是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的“动荡世界中的亚细安—中国关系:新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主题会议场边接受采访。

赵穗生在会上发表演讲时评估,中美关系已从周期性波动转变为由大国竞争、意识形态对抗和台海局势驱动的长期危机。

他说,在这种长期危机并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中美双方不断触碰彼此红线。“问题不在沟通不畅,而在缺乏信任。无论你告诉对方什么,无论你有何善意,对方都不会相信你。”

赵穗生也提到,中国制定的外交政策目标超出其能力范围,造成诸多问题,带来过度透支(overreach);美国则是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夸大了中国威胁,可能加剧地缘政治竞争,导致本可避免的冲突。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