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4月2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被调低到2.8%和3%。
眼前的世界金融市场就像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走在高悬的钢丝上,而下方既没有安全网,又刮着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狂风。新加坡是个小国,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囯家领导层刚替换,在此背景下,上述场景的确令人揪心。
金融是所有经济发展的灵魂,可是,以欧美为主的现代金融体系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悖论:资产价格节节攀升,而实体经济却步履蹒跚。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像被施了魔法般居高不下,与疲软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形成鲜明对比。这让人想起荷兰黄金时代的郁金香狂热,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历史记载,一株稀有郁金香球茎可换12英亩土地、10吨奶酪。
只不过,今天的”郁金香”换成了科技股和公司债券。疫情期间,更多家庭将积蓄投入房地产、股市和各种虚拟货币与基金,这本是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投资或投机活动,如果金融市场大波动,便可能变成一场财富的集体幻灭。当市场最终回归理性时,不仅投资组合会缩水,消费信心和经济活力也将遭受重创。
IMF的报告也折射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盲点:金融风险的源头已从传统银行转移到监管的灰色地带——对冲基金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影子银行”如同金融体系的暗物质,我们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却难以准确测量其影响。它们的高杠杆操作,就像在金融市场中堆积起来的骨牌,一旦有一块倒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大家记忆犹新,2021年3月,名不见经传的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因高杠杆押注中概股和美国传媒股失败,导致200亿美元持仓被强制平仓,引发华尔街巨震。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等投行损失超过100亿美元,堪称近年来最严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爆雷事件之一。
这件事已给我们上了一课,但这堂课显然还不够深刻。这些机构与银行业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危机来临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其实,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常为一场危机增添了戏剧性。美国与中国是两头大象,它们的关税战和非关税壁垒政策,因政治因素而反复无常,让企业决策者像在暴风雨中航行却没有罗盘。更讽刺的是,有些国家错误地将制造业就业下降归咎于全球化,而忽视了国际分工与自动化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需要大国领导人有清醒的头脑和协调的行动。有专家学者说:金融监管必须跟上创新步伐,特别是要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更严格的杠杆限制和透明度要求。其次,各国应当重建对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这份IMF的报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钟声之后,需要的是行动而非恐慌。历史告诉我们,金融危机的种子往往在繁荣时期播下,而最好的应对之策,是在暴风雨来临前加固屋顶。
全球经济走钢丝的表演已经持续太久,是时候回到坚实的地面了。这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经济现实有清醒认识。毕竟,当音乐停止时,站着的人越少,倒下的人就越多。
(作者是陶朱公企业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