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港上市首日大涨,盘中涨幅一度扩大至18.4%。
宁德时代星期二(5月20日)在香港以每股263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上市后股价一度涨至311.4港元,全天收涨16.4%至306.6港元。
据路透社报道,宁德时代此次发行超1.35亿股,募资总净额为353.31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也是过去四年来香港最大规模的IPO项目。
宁德时代是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主要电池供应商之一,去年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达38%,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被市场称为“宁王”。
为何选择在港二次上市?
在市场印象中,宁德时代是家不差钱的公司。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2018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集团去年净利达到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并大手笔分红超250亿元。有自媒体调侃,分红比公司在香港的IPO募资额也没差多少。
实际上,宁德时代在港上市更多是服务于海外拓展战略。公司此前在路演中反复提及,上市募资目的是要积极扩大海外业务,要把募集资金的90%用于匈牙利工厂的建设。新工厂建成后预计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今年3月宁德时代披露年报时也提到,公司正处于海外业务快速拓展与布局的关键阶段,德国图林根工厂正在产能爬坡期,匈牙利工厂、与车企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合资的西班牙工厂以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尚处于建设或筹建期,海外资金需求较大。
福布斯报道指出,去年宁德时代营收同比下滑9.7%,是1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显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海外扩张成为关键增量。报道也指出,宁德时代在港股上市后,可吸引更多海外长期资本,同时借助欧洲在地的产能布局,规避贸易壁垒。

港股IPO热度攀升
在中国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竞争加剧、企业出海成为共识的背景下,宁德时代并非唯一选择“A+H”,即在A股和港股双重上市的公司。
今年以来,先导智能、中伟股份、星源材质、南都电源、钧达股份等锂电、光伏领域的A股公司纷纷宣布赴港上市。上个月,华为合作的新能源制造商赛力斯也申请港股上市。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宁德时代的上市仪式上说,当前有超过40家A股公司正在积极考虑赴港上市,这些企业都希望借助香港这一离岸融资平台来支持其海外扩张计划。
除了A股公司,蜜雪冰城等此前没有挂牌的行业新贵,也高调赴港上市,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

多股流量共同推动下,香港IPO热度和交易活跃度都大幅攀升。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首四個月的IPO募资金额为2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79亿元上升170%。交易额方面, 2025年4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额为274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45%。
《财经》星期一(5月19日)报道,在宁德时代等大型IPO助力下,今年以来的港股IPO融资额已超600亿港元,目前居全球首位。
香港重回金融中心宝座?
近年来,香港一度因IPO稀少、交投冷清而被指金融中心光环褪色。
2009年至2021年间,港交所曾连续七年高居全球IPO募资金额榜首。然而自2022年起,受冠病疫情与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港股IPO募资额跌出全球前五,去年勉强回升至第四位。
今年以来中国大陆多家龙头企业相继在港上市,为市场注入活力,也让投资者重新审视香港股市在中美竞争态势下的资本作用。
当前出海已成中国企业共识,但赴美上市风险持续升高,香港成为中企接触国际融资与扩张的重要平台,港股市场也借助大陆企业上市重新变得活跃。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星期二说,宁德时代上市反映了企业和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信心,亦反映大陆企业通过香港加速全球战略布局。
陈茂波指出,在目前地缘政治纷繁复杂、各地资金积极做多元化配置时,中国大陆和其他地方的企业利用香港这一上市平台集资壮大发展正值其时。
另一方面,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除牌危机,越来越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主动回流,有望为香港IPO市场带来新一波流量。陈茂波4月13日发表博客文章说,美国公布对等关税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后,他已指示香港金融部门积极吸引中概股赴港上市。
中国官方也鼓励企业选择香港作为境外发行新股的地点。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表示,维护企业在境外市场正当利益,并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大陆和香港股市,同时做好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港股市场容量面临挑战
对香港而言,在中美竞争背景下重新成为融资枢纽,既是机会也有挑战。
宁德时代此次通过“Regulation S”方式发行,即不向美国境内投资者发行证券,从而无需注册或豁免登记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这虽然有助于规避美方监管审查和潜在政治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美资机构的参与。
市场人士担忧,若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波及更多股票,在港股体量本就不及美股的前提下,美资投资空间限制更多,势必减少港股市场的整体资金供给,让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证券时报》引述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指出,港股市场若迎来大规模新增上市公司,而市场资金未能同步大幅增长,可能会导致部分股票交易活跃度不足,甚至会出现短期的供大于求局面,影响企业估值和股价表现。
长期来看,能否维持足够的资金活水,才是决定港股能否继续吸引、并承接住更多“宁王”级别的企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