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完善,在全世界一直赫赫有名。不过,当地德士(香港称“的士”)行业最近一段日子却接连多日上报章,引起社会热议。

事缘香港德士业界近来满腹牢骚,本月内先后以发信、请愿等方式,促请港府严打私家车及轻型货车非法出租或取酬载客(俗称“白牌车”)。为此,港府运输署署长李颂恩上周四(5月15日)主动会晤约20名业界代表,重申官方有决心打击非法白牌车,并在今年内针对网约车平台的规管,制定立法建议。

不过,香港德士业界并不买账,约40名德士车主不满官方没有立刻勒令一些网约车平台停运,翌日再到政府总部外示威。有车主还声称,正研究就港府保护德士专营权不力,向法庭提出司法复核。

德士在香港的发展可以说由来已久,首家德士营运商——香港九龙计程车公司于1923年开业,引入80辆法国雪铁龙房车,穿行于香港岛一带。

到了1964年,港府改以招标方式发出德士牌照,并在1990年代收紧发牌,以致全港德士数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万8000辆左右。香港德士行业在长期欠缺对手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也出现“德士霸权”,不时被乘客投诉服务欠佳。

有网站2011年曾经进行全球德士服务调查,结果得出香港排名全球第三的结论。但在两年后,香港在同类调查中的排名,急跌至第15位。过去几年,香港德士业界做的调查同样显示,港人对德士整体服务素质的评分愈来愈低,许多市民搭德士都会遭遇拒载、绕路等不愉快的经历。

香港德士业的服务素质每况愈下,加上科技日益进步,造就网约车过去10年在香港顺势崛起。除了美资公司Uber,中国大陆的高德、滴滴出行等平台,近几年皆先后进军香港,推出网约车服务,甚至有一些是白牌车,逐渐蚕食传统德士行业的生意。

香港德士业界面对网约车和白牌车的步步紧逼,生意不断被分薄,德士牌照价格也由最高峰的逾700万港元,大幅跌至目前的约240万港元。许多牌照车主怨气大,逐发起请愿抗议,扬言若政府不再严打白牌车,将考虑罢驶。

港府于是在去年宣布推行德士车队制度,希望借着引入系统化管理、善用科技的德士车队,推动业界创新求变。

经过公开申请及运输署评核后,官方最终发出五个车队牌照。每个车队的规模介于300辆至1000辆德士,共计提供3500多辆德士。五家获选营办商的车队最迟要在今年7月底投入服务。

不过,许多车主对投资新车有保留,加上不少司机不愿转为受聘形式,导致车行招募人手困难重重。目前五支车队中只有两支在试运营,约有300辆德士,占3500辆的总目标不到一成。随着距离7月底的正式投入服务期限仅剩一个多月,这项计划流产的可能性越来越高。

香港一众德士车行和司机眼见车队难以推行,牌价又不断下跌,心急如焚,近期再次上街向港府施压,重提取缔白牌车和规管网约车平台的诉求,甚至不惜威胁法律诉讼和罢驶。

有业界人士埋怨,近年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逾半职业司机是年过60岁的年长者。若德士行业不景气,许多年长德士司机收入下跌,生活陷入困境,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不过,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普遍站在网约车的一方,许多网民纷纷批评德士司机态度恶劣,面临眼下的困境是咎由自取。

表面上看,这起事件发展至今只是德士行业茶杯里的风波,背后却折射出香港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环顾全球各地,网约车已成为一股潮流。网约车早晚都会出现,打破出租车独霸市场的经营局面。可是香港德士业界长期无视新发展趋势,不仅不反省及自我增值,反而一味要求政府打击网约车营运者。这种不思进取的态度,最终只会令自己被时代淘汰。

港府的应对也严重滞后。在新科技之下,发展网约车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大城市皆已通过规范网约车,发挥共享经济的能量,满足消费者对点对点交通的需求。但港府迟迟没有动作,无视科技和市场发展。

与此同时,香港是法治的地方,不允许无牌医生、无牌牙医、无牌小贩和无牌律师公然营业。白牌车无需牌费便能载客赚钱,客观上对德士业界确实不公平。官方对此一直视若无睹,不积极杜绝白牌车,也是颇不负责任的行为,难怪德士界也非常恼火。

在业界和舆论的压力下,港府终于决定在今年内制定立法建议,敲定规管网约车平台及相关车辆和司机牌证要求等细节,促进平台规范化运作。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改善德士行业服务素质,以及确保司机待遇,届时将极大考验官方的功夫。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