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地理、文化与历史上关系密切,但在经济发展上却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2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9万2930美元(约11万9340新元),几乎是马国(1万3140美元)的七倍。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结构,更折射出两国政治治理、政策选择与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两国关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殖民时期。新加坡在1819年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发为自由港,与马来半岛各邦长期处于相似的殖民治理体系中。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合并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
这一分离,虽然在当时被视为政治的失败,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却也开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半个世纪后,新加坡已是亚洲金融重镇,马国则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挣扎不前。当年新元与马币汇率为1兑1,如今新元已稳坐1兑3.3,象征着两国经济实力的巨大鸿沟。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坚定奉行精英治国与绩效优先原则,建立良好法治环境,吸引外资,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迈向金融、高科技、绿色经济等高附加值领域。2024年,新加坡成功吸引13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在半导体、金融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这些投资不仅创造约1万8700个高薪职位,也进一步巩固高科技经济体的地位。
反观马国,虽然也在努力吸引外资,但始终未能跳脱对资源与低端制造的依赖,包括石油、棕油与电子组件。过去数十年,种族经济政策在实践中严重扭曲市场机制,削弱国家竞争力。权力分配、资源倾斜、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加剧社会分化,也使许多有能力、有抱负的非马来裔人才感到边缘化,被迫外流。
新加坡早在独立初期即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与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人力资本,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形成人才、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不仅本地人才具备全球竞争力,也吸引大量外国高技能人才落户。
马国虽然每年也有大量大学毕业生,但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2024年马国失业率为3.2%,但根据马国统计局公布2024年末季的劳动力数据,在1679万人大陆政府有193万人出现技能错配问题。实际上,马国并非没有人才,而是流向邻国。
新加坡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中,不乏马国出生者。马国人资部长指出,186万马国人在海外工作,其中113万人在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前医学院院长阿迪巴博士日前在X平台发文说,马大每年至少有30名优秀的医学系毕业生流失到新加坡。对他们而言,新加坡不仅薪资更高,也提供一个更公平和透明的发展平台。这种“制度性人才流失”长期累积,逐渐侵蚀马国原本应有的国力。
新加坡坚持的是“开放、小国、全球化”的国家战略,积极吸引国际资本与人才。马国则陷入一种“既要经济全球化,又要文化封闭”的矛盾政策中,对多元文化与全球化持敌意立场,口头上说欢迎投资,实际却用敏感红线,让外资与创意产业望而却步。
今天,当我们回顾马新分家60年的轨迹,必须承认:制度比资源更重要,治理逻辑决定国家未来。马国若不进行深层制度改革,继续在族群政治、短期民粹与文化保守中打转,不仅无法赶上新加坡,连越南与印度尼西亚也将快速超越马国。
马新两国的经济差距,并非天生注定,而是谁更坚定地走在正确的路上。新加坡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岛,也曾面对族群矛盾与地区孤立。然而,一贯务实、重视教育与开放经济的国家战略,让它逐步建立起国际金融、科技与文化中心的地位。
马国则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多元社会与战略地理位置,如果能真正告别旧政治逻辑,重新定义国家发展路径,释放被制度压抑的人才与创意潜力,回归实事求是的发展思维,依然有机会成为区域强国。但,这可能吗?
作者是马来西亚霹雳州退休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