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重复气候末日叙事,如给大家看海啸飓风后的城市废墟、巨大冰川的融化、燃烧的山火等惊悚画面,或是警告人类自身行为正在摧毁地球,如今可能已无法起到像过去那么好的效果。
“如果你把垃圾都倾倒,污染了我,这最终将影响你的生活。如果你今天把我宝贵的资源全取走,明天我也将无法继续赋予你更多。”
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的某个国家展馆内,雄浑壮美的背景乐响起,眼前的大荧幕上出现惊涛骇浪、冰雪融化的画面,也配搭文字,呈现的是受到威胁的海洋对我们人类说话,要大家不要忽略海洋保育人人有责。然而,展示厅内人来人往,真正驻足并耐心消化这些信息的参观者并不多,有些人甚至掉头就走。
读到以上这几段仿佛提醒着人类,污染海域会有某种“因果报应”的文字时,我也开始产生反感,转过头和身旁的旅伴说:“怎么借大自然威胁起我们了?”
大阪世博上个月开幕,经策划后在一片填土地带隆重登场,但伴随每一届世博的“世博过时”论也还是再次浮现,一些媒体之前也报道,日本民众其实对本届世博兴味索然。然而,本月赶上了世博掀开序幕后初期的热潮,参观好些展馆后还是觉得有些收获,只不过对于近几届世博都重点聚焦的永续发展叙事,有了更多的想法。
对于负面消息,人们的关注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气候传播领域,不断重复气候末日叙事,如给大家看海啸飓风后的城市废墟、巨大冰川的融化、燃烧的山火等惊悚画面,或是警告人类自身行为正在摧毁地球,如今可能已无法起到像过去那么好的效果。
此次到访大阪世博进出几个展馆,看到许多重复这样的信息的展示后,这样的想法也更加深刻了。
尽管在环境保育相关领域工作,也非常清楚气候危机与垃圾污染问题的紧迫性,但我最近意识到,在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等相关新闻越来越普遍之时,简化后的“忠告”会让人疲惫,变得“逆耳”;传播者或是期待通过激发人们恐惧、焦虑的情绪,达到气候行动的作用,这种叙事却也塑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尤其是在国际局势动荡之时,许多人有更多眼前的问题须化解,更可能感觉无力。
反之,游览世博各馆时,一些较具创意的叙事手法更得人心,或准确来说,将人们与气候变化的心理距离拉近,产生激励或感动人心的作用。这即便不一定直接提高人们采取气候行动的信念,也至少给大家长点知识,认识一些有助于环境保育的方案。
例如,此次世博在日本这个动漫产业大国举行,场地内除了有17公尺高、单膝跪地的钢弹机器人以及飞天的铁臂阿童木(Astroboy)模型,让人童心复萌之外,日本国家馆还将可爱的吉蒂猫(Hello Kitty)与藻类结合成多达32种造型。精心设计的静态看板和互动展示,解释不同海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让大家对我们所知甚少的生物的海洋生态保育功能,有更多的理解。
此外,展馆也巧妙地使用哆啦A梦的造型,让这个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变身“导览员”,出现在各大信息板上,目的是介绍日本自古以来独有的一些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循环制造理念。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独有的“烧杉(Yakisugi)板”美学理念;这种烘烤木材的古老传统工法,据说可让使用于建筑的木材更坚韧稳固,还有防腐作用。木材经过烧灼不会被摧毁,反而得到新生命的现象,也有其哲学意义。
置身在普里兹克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设计的海洋巨蛋展馆中,参观者也可透过沉浸式的装置体验海洋环流,看水下沉与上升,水滴集结再散开,间接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意和喜乐的心情。
这样的空间体验以及与知识的接触,帮助人们构建正确的认知和科学共识,甚至能有效地促进对话,启发人们反省自身与世界和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构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道德重构。气候灾难不该成为一晃而过的“风景图”,气候叙事也必须不断蜕变。
在求学时期,曾阅读过一本与建筑相关的书,认识到冷战和二战后日本在经济建设飞跃后举办世博的事迹,因而开始对当年以70米高太阳塔为场地中心雕塑的大阪世博有了想象、好奇和着迷。2025年,在同一片土地上,各国如今展示的,是自己如何朝永续发展迈进,谈论碳足迹、循环型经济等理念,也探讨虚拟科技怎么影响人类生活。虽然主题不同以往,但正如设计此次连接大阪世博各展馆木制圆环回廊的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所说,世博仍可以提出一些有意义、契合时代的问题,并展示方案,给予大家一个平台探讨未来。
大阪世博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世博,但庆幸此次的参观经验,还是让我有领悟与感动。
作者是区域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益笔思(Eco-Business) 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