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四川大学不能聘请日本人当教授?

中国四川大学偷偷删除了聘请日本考古权威宫本一夫为讲席教授的通知?过去几天,在中国境内外多个社群平台上,都在流传这则消息。

《南华早报》星期一(5月19日)报道,四川大学因宣布聘请一位著名日本考古学家遭受抨击,随后大学从官网上删除了有关消息。

在此之前,澎湃新闻5月7日报道,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日发文宣布,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宫本一夫全职引进为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根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介绍,2021年起,宫本一夫已在学院担任讲座教授,多次开设专题课。目前,宫本一夫已正式开展工作,他将在学院及考古科学中心继续东亚考古、欧亚草原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综合研究,开设相关课程,并在国际化平台建设及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助力学院发展。

宫本一夫的履历非常亮眼。公开资料显示,他1987年在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考古学科任副教授,1994年起任教于九州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副校长。他在2018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入选中国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讲座教授;现任日本考古学协会副会长,曾任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长。

宫本一夫长期从事亚洲东部史前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研究,研究范围广及整个欧亚大陆东部、东北亚地区及北方草原地带,近年关注课题包括东北亚早期农耕、蒙古及欧亚东部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冶金技术的传播等,曾在日本、蒙古、四川等多地主持田野发掘。发表过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1 从神话到历史》等多部专著。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形容,宫本一夫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考古学家”。

宫本一夫是日本考古界权威,曾在日本九州大学任教。(九州大学官网)

对于像四川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而言,能请到考古权威来学校任教,无疑是如虎添翼。万万没想到,这则消息曝光后,中国互联网上却掀起反对声浪。

微博上不少网民质疑:“为什么要让日本人来研究,我们中国人自己研究不行吗?”“中国考古还要需小日本?”还有网民批评川大聘请宫本一夫是“引狼入室”,“中国的文物被偷的还不够多吗?”更有人提到四川对日抗战死伤惨重,作为四川第一学府的川大,“不能让烈士鲜血白流”。

或许承受不住舆论压力,川大低调删除了聘请宫本一夫为教授的通知。据《南华早报》报道,宫本一夫和川大都没有回应该报的置评请求。

截至星期三(21日)发稿前,四川大学官网上检索不到有关宫本一夫的信息。不过,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网上的“科研动态”栏目,还能找到宫本一夫的名字。

川大也曾聘请美国人教课

有观点认为,宫本一夫作为考古权威,完全能够胜任川大的教授职位。一名微博网民就此评论:“一个大学屈服于愚蠢的反对声音,说明根本不够大学的资格。”也有网民说:“既然认怂,何必当初请人家来。”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先前同样在川大任职的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

美国作家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拥有众多中国读者。(何伟脸书)

据澎湃新闻2019年报道,何伟当年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并教授非虚构写作。报道当时引述一名上过课程的学生说,课程只开放15个名额,但吸引了许多旁听者。

但仅任教两年,何伟便离开川大。美国之音2021年6月报道,何伟在声明中说,大学没有跟他续签下个学年的合同;至于原因是什么,何伟和川大方面都没有说明。何伟未获川大续签的时间点,正好是冠病疫情肆虐全球、中美关系加速恶化之际。

何伟在90年代中期作为美国和平队的志愿者,在重庆涪陵教英文。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他的非小说类著作《江城》的基础。他还写过另外几本有关中国的作品。

川大如今删除宫本一夫的聘请消息,是否暗示他会步上与何伟一样的道路?外界好奇的是,早在三年前,宫本一夫就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书,为何直到今天才引发争议?答案显而易见。

这些年来,中日关系因为领土争端和二战的历史纠葛不时陷入紧张。日本2023年8月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后,中国民间对日不满情绪高涨。之后,深圳与苏州去年还分别发生日本人遇袭事件,一度引发在华日本民众人心惶惶。

在这之前,中国大学也有聘请日本人教书,但没有像宫本一夫这样引发激烈的舆论争议。

日经中文网在2020年11月曾刊登一篇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流向中国》的报道称,日本研究人员到中国寻找进行研究活动舞台的动向受到关注。报道当时提到两名日籍教授,分别是在浙江大学任职的高畑亨,以及执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梶野敏贵。

前者教授的专业是研究灵长类大脑基因,后者担任北航“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

聘请美国人就没事?

也有观点认为,川大之所以撤掉宫本一夫的聘请通知,原因不仅与反日情绪有关。

美国哈佛大学前化学教授、曾因卷入中国“千人计划”而被美国定罪的知名纳米科学家利伯(Charles Lieber)前不久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这个消息也引发一些中国网民质疑:“会不会是间谍?”“还是要警惕苦肉计”“忠诚度考察了吗?会不会窃密然后泄露回美国?”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右)为哈佛大学前化学教授利伯(左)颁发清华讲席教授聘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官网)

《南华早报》上个月底也报道,美国著名人工智能研究员兰姆(Alex Lamb),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加入清华大学并担任助理教授。部分中国网民就此警告“小心间谍吧”“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美国刻意给我们挖去的,要他收集中国的AI研发和发展情报”。

有观点认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影响中国网络舆论空间,“无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只要你是外国人,都逃不掉被放大检视”。

在此次川大聘用日本学者的争议事件中,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是引爆舆论的关键;但在充满变数的国际政治局势下,不排除未来会有更多外籍学者陷入类似旋涡。在象征对知识追求的高等学府里,本应注重专业性的教职任命也难逃被舆论压力和民族情绪绑架的命运,难免令人唏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