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急缺领域的重点方向,为毕业生提供选修“微专业”,帮助提升职业能力。 

据澎湃新闻星期三(7月2日)报道,教育部正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帮助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专业的毕业生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性人才需求。

据报道,各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2654个,修读毕业生7.4万人。

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区,已遴选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

报道称,一批省属高校“微专业”就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明显提升。超过八成参与“微专业”学习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个人技能,为最终落实去向提供有效帮助。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反映出就业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大。

教育部表示,将指导各地教育部门与本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参与职业能力培训、就业见习等尽早落实去向。同时,支持202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