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河南促继续把制造业搞好

国家领导人表示,中国坚持发展实业“这条路走对了”,呼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以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这是他时隔三年再到河南考察,首站走访洛阳一家老牌国企轴承厂时发表以上观点。受访学者指出,国家领导人此行意在鼓励中部传统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升级,在当前内外经济压力下稳住中国制造业根基。

据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国家领导人在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和省长王凯陪同下,星期一至星期二(5月19日至20日)先后到洛阳、郑州考察调研。19日下午,国家领导人第一站来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了解各种类型轴承产品的性能和用途,察看智能生产线,并与企业职工交流。

国家领导人说,中国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

他强调,中国要继续把制造业搞好,坚持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国家领导人此行重点在于鼓励河南等中部地区加快摆脱传统产业困境。他指出,洛阳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国家领导人首站选择洛阳轴承,传递出即便是面对转型压力的传统制造业,也应得到关注与支持的讯号。

轴承素有机械运转“关节”之称,是现代机械设备不可或缺的基础部件。洛阳轴承始建于1954年,现有洛龙、涧西两大生产基地,员工逾5800人,拥有行业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掌握轨道交通轴承和重大装备专用轴承等核心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汽车摩托车、矿山冶金、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一名德国工业零部件代理商受访时指出,洛阳轴承在中国本土具备竞争力,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他坦言,在高端轴承领域,中国仍依赖进口,“要求高的地方现在还是用进口的”。

此次国家领导人考察河南,正值中美关税战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面临内外挑战。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告诉本报,无论是否有中美贸易战,中国都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领导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正是“自立自强”。随着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我们(中国)受到卡脖子、技术瓶颈限制就会越来越小。”

顾清扬则进一步指出,制造业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民生和就业保障,更是中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稳住阵脚的关键支撑。他以中美博弈为例,北京得以抗衡华盛顿,“其实很多的力量都是来自制造业”。

国家领导人上一次到河南考察是在2022年10月,当时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他赴安阳殷墟考察。此次他在5月19日参观了洛阳白马寺与龙门石窟,隔天上午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

国家领导人强调,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官方数据显示,河南今年第一季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当地制造业加快增长、支撑作用显著。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