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门能有几种开法?在中国,开车门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按压、触控、感应、自动弹出,当中很多属于“隐藏式”车门把手,与车身融为一体。
为何非要把车门把手“藏起来”?答案是因为这种设计让把手通过感应装置自动弹出,比普通把手更具科技感和前卫感,成了当下许多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之一。
然而,看似前沿的创新,往往也附带安全风险。央视网引述一些车主反映,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气温较低时可能被冻住而无法打开。专家则警告,在严重的交通事故中,一旦控制系统受损,车门把手可能无法正常弹出。

这些潜在风险已引起监管方的注意。中国工信部上星期四(5月8日)起在官网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意见,聚焦各种逃生和救援风险,并提出对汽车把手的安装要求。这意味着,车门把手的设计即将迎来强制性的国家管理。
在竞争持续激烈的中国汽车行业,各类吸引眼球的智能设计层出不穷,当中不乏有一些“炫技式创新”引发消费者反感。除了隐藏式门把手,另一受诟病的装置,是被誉为“智能座舱主角”的中央控制屏幕。
自2012年特斯拉Model S推出以来 ,这类极具科技感的中控大屏,成了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效仿的对象。通过智能屏幕,音响、语音助手、冷气调控等多项功能都能集中整合并数码化,车内的实体按键和机械仪表随之大幅减少。

这一设计最初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却被越来越多车主吐槽。据《新周刊》报道,在本月初落幕的上海车展,智能化虽然还是关键词,但设计风向已悄然转变:包括小米、大众、保时捷在内的车企纷纷宣布重新在车内安装实体键。
人们之所以“怀念”实体键,原因包括触控屏幕常出现紧急情况下找不到按键的安全隐患,尤其一些较复杂的系统,例如后视镜调节藏在三级菜单里,找到来可能已经出车祸了。
车企纷纷调整宣传用语
踩刹车的不仅是花俏的智能化装置,还有宣传力度和方式。有中国媒体观察到,小米、理想、比亚迪等多家车企过去一个月纷纷调整产品宣传用语。例如,从“自动驾驶”改为“高阶智驾”组合辅助驾驶”或“端到端辅助驾驶”,措辞明显趋于谨慎。
这背后是中国官方监管力度的加大。今年3月底,一辆小米SU7电动车在安徽发生严重车祸,导致三人遇难,事发前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引发舆论对智能技术的安全顾虑。
三周后,中国工信部出手整治智能驾驶行业,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并且要强调驾驶员须全程参与操控车辆。
官方此番干预不难理解。毕竟,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一些车企为吸引年轻消费者,曾大肆使用“解放双手”“一边开车一边开会”“上班路上处理邮件”等字眼进行营销,制造出智能系统可以替人驾驶的错觉。
这些“黑科技”埋下安全隐患,而随着舆论和监管压力加大,车企如今不得不挤掉水分,在炫技与安全、技术与实用之间重新寻找平衡点。
“全民智驾”光环下的脆弱
中国汽车行业严重内卷,是近年来营销乱象频发的重要导因,也是中国官方不久前表明要整治的现象。
今年3月底,中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资委负责人皆发声,表示将采取措施整治汽车市场的失序竞争,包括加强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和行业自律。
然而,即使试图引导企业从“卷价格”转向技术创新作为竞争手段,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还是容易催生技术浮夸、概念先行等问题,最终演化为“花式智驾”的现象,这也折射出整治汽车业内卷的复杂性。
要如何破局?《经济观察报》引述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说,政府当前治理内卷的重点应该是管法规、管质量、管知识产权、管“黑水军”和“黑公关”以及管地方政府不正当的招商等行为。
说到底,“全民智驾”或许是一些头部车企喊出的口号,但科技与安全之间频现矛盾,仍让民众感受到科技光环下的脆弱与局限。
最新的例子是百度地图在导航界面植入“车道级广告”而引发争议。许多用户近日吐槽,在使用导航时,3D地图车道上出现“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广告文字,而且无法关闭,影响驾驶安全和用户体验。这类操作恐怕又让一些人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感打了折扣。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轮“花式智驾”整顿和降温浪潮中,中国汽车市场走势依然坚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星期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四个月汽车产量和销量皆突破1000万,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反映出汽车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所发挥的效应。
作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即便当前面临一些压力,智能汽车不会轻易退场。“花式智驾”踩刹车,更多是一场迫使车企“去水分”的调整;而绚丽的黑科技光芒褪去后,理性、安全并实用的驾驶体验,或许才是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元素。